10月17日,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全体2020级学术型研究生、2021级MTA以及部分博士生和本科生等在易开刚教授带领下将课程《旅游转型理论与实践》移动课堂搬到了良渚,对良渚遗址公园、良渚博物院和瓶窑古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实地调研,余杭区文旅局陈霏科长陪同参观指导。
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良渚遗址公园。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,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则是体验和感悟“中华五千年文明”的重要场所。公园规划总面积14.33平方公里,分城址区、瑶山遗址区、平原低坝—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。根据遗产价值阐释和访客基本服务需要,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、考古体验、河道与作坊、雉山观景台、莫角山宫殿、反山王陵、西城墙遗址、凤山研学基地、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。
随后,师生们来到良渚博物院,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参观了各个展厅的精华展品,体验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。良渚博物院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、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,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,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、可学、可触、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。
最后,师生一行来到了瓶窑老街。瓶窑是杭州余杭五大古镇之一,瓶窑老街距良渚遗址公园西门不足1公里的路程,是其重要的文旅配套区域,提供餐饮、游玩、住宿等相关服务,现在的瓶窑古镇一改老旧的样貌,摇身一变成为业态丰富、文化多元、极具发展潜力的文旅街区,对于研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启发性。
通过此次调研,同学们在实地参观中,感受到了不同旅游业态的发展模式,学习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,将课程理论与实践调研结合起来,为同学们今后开展学习研究带来深度启发与思考。
同学感想:
1. 良渚之旅我期待了很久,终于等到了周未,在老师带领下,起了个大早赶去良渚。进入良渚的第一感觉就是山清水秀,环境宜人。我们看了参观了公园遗址、博物馆,好好体验了一把良渚文化。但是良渚还是有些不足之处,我觉得在体验和项目内容上可以再完善和丰富一些。
2.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国家雏形。阶层分化在墓葬遗存、住房遗迹中表现尤为突出。贵族墓葬大都具有宽大的墓穴、精致的葬具。而平民墓葬,不具有专门的营建墓地,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,墓穴狭小,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。这种分化是通过社会权力实现的,具有中央集权制国家雏形。而神人兽面像,又被称为良渚神徽,即是这种稳固力量的象征。良渚神徽是良渚王国先民共同崇拜、尊敬的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,是良渚文化神权与王权的统一,信仰的统一以及高度统一的社会。像良渚古城如此大规模的营建工程,需要强有力而稳定的社会秩序来加以保证,反之则是难以想象的。
3.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,良渚文明被称为中华文化的黎明时代。本次调研让我们走入古迹,亲眼看到千年前的鼎铛玉器,是我非常宝贵且难忘的经历!
4. 对于良渚遗址和遗产,我想,不仅要让它“活起来”,更要让它“火起来”。科技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的再造是帮助古老文化自我造血、重焕生机的关键,“以文促旅”“以旅载文”是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、共生存续的重要机制。或许,致力于推动文旅融合,让文化更有活力、旅游更有魅力,正是旅游学子的使命和担当。